当前位置:

家庭教育吧  >  问答中心  > 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

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

17227

孩子的思想也是随着他们的长大日益成熟,尤其是他们成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后,家长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,避免孩子以此会出现较大的问题。而家长的正确教育对孩子的帮助也是很大的,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心理,那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呢?

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

1、产生成人感

初中阶段学生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,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。他们在对人、对事的态度、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同时也渴望社会、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。

但是还没有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,缺乏承受压力、克服困难的意志力;缺乏社会经验。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,所以,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,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。

2、情感丰富,易冲动

11-22 阅读全文>

初三的孩子因为缺乏外界环境刺激,所以比较容易情绪低落、焦虑、紧张,等心理特征。也正是由于这种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,使孩子有可能出现各种不良表现。因此,为了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家长应该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,处理这种不良的心理特征。

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 

1、做事急躁

初三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,很多事情做起来比较急躁,这时最好能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,共同分担压力,使孩子尽快适应这种状态。

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世界,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新鲜事物。例如:利用周末假期到户外进行野外生存体验;暑假期间前往动物园参观、游玩,寻找大自然的乐趣。

2、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

12-02 阅读全文>

我们要知道人的成长其实是处于阶段性的,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征。家长要教育孩子时,就可以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,这样就能根据其特点及时转变教育方式,而孩子也能充分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,对双方的亲子关系也是能够促进的,那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有什么呢?

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

1、3岁左右:内向,缺乏安全感

对家长而言,三岁左右的孩子好像凡事都想和她作对;而且三岁时期的孩子是一个内向、焦虑、缺乏安全感,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。

这时候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,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,也表现是他的不安全感,比如口吃、常摔跤,有时紧张的发抖。情绪和肢体上的不安全感,经常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。他经常试着去控制外界,以减少他的焦虑和不安。

2、5岁左右:自信、自我意识萌发

11-05 阅读全文>

学习是高中生的主要任务,对于高中生即将面临着人生的最重要大考---高考,难免会出现学习上的心理负担。高中生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?

高二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

一是考试焦虑问题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学府,实现自己和父母的愿望,高中生的精神压力依然较大,更加剧了高中生的心理负担。考试前夕睡不着、头痛、考场之上过分紧张不能正常发挥等都是不良的心理障碍问题的表现。即通常所说的考试焦虑问题。

二是厌学心理问题。厌学问题由来已久,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。很多高中生因自己成绩不好,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,加之受到父母、老师和优秀高中生的不同眼光的看待,长此以往,学习后劲不足,久而久之,使得高中高中生的兴趣丧失,出现了厌学的心理问题。

三是高中生的自卑问题。高中生感觉自己在学校、老师和家长面前都处于劣势,是学校以成绩而划分出来的“三等公民”,被学校判了“死刑”,不可能有大的出息,因此,长时期内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的心理

四是逆反的心理。自己认为成绩较差,心理难免有种矮人一等的自卑感,如果在遇到父母的教训和批评,难免会出现从心理上觉得更加委屈,就连自己的父母也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,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,他们往往通过和父母起争执、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、自己独断专行等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怒,长期的惯性,难免会加剧高中生的逆反心理。

12-31 阅读全文>

从小缺少父母爱的孩子,长大后心态和思维,性格各方面就会变得更加的自卑一些,而且内心缺乏安全感,需要对方能够给自己更多的温暖。

没有父母的孩子长大后的心理特征

首先小孩与有父母的孩子比,更多的表现为缺乏安全感。

小孩子没有父母陪伴长大,在他的成长过程中,他可能会感到更孤独,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,没有父母能给他保驾护航,让他感不到自己受保护的,会感到缺乏安全感,同时会感到生活着缺少爱。

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,没有了这种无私爱的陪伴,孩子会对感情比较冷漠。

小孩子从小最信赖最可依赖的就是自己的父母。父母是孩子的最亲近的人。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或者失去父母。就像是没有一刻的孤零零的一颗小草。会感觉到没有人保护他,没有人爱护他,从而就会失去安全感,一直会影响到他的成年。

09-03 阅读全文>

很多小学生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知给家长,因为并不信赖大人,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时,也只想自己面对。这也导致孩子有了厌学心理后,家长并不知道怎么产生的,只能安抚好他的情绪,让他对父母放下戒备。

厌学小学生的心理如何疏导

1、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认可。有的孩子可能学习很努力,总想考个好成绩,每次考前都会比较焦虑,可能会睡不着觉。家长不要说你考不好也没关系这样的话,孩子会更加焦虑,觉得家长可能放弃自己了。或者是家长对自己本来就没有信心,于是他会更紧张,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心,让他减少面对考试的焦虑情绪。

2、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。厌学小学生可能倍受痛苦的煎熬,家长自己先要摆正心态,以平和、乐观、积极的心态来帮助孩子度过难关,相信自己的改变能带动孩子的改变。

3、引导孩子主动体会学习的快乐,这才有可能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。可以这样问:“感觉怎么样,背完这首诗是不是很快乐。”这样主动引导孩子,让孩子主动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。学会了一首诗,让他体会到那种成就感,价值感。

4、把日常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。让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计划也许会使孩子爱上地理,领孩子去参观博物馆,全家人至少每天有一段在一起学习的时间,留意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,平时散步、购物、访友时拐进书店,浏览群书都是很好的途径。

04-25 阅读全文>

随着孩子逐渐的成长,他们也就会经历青春期,家长要帮助孩子让其能够好好的度过青春期,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心理变化,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问题,还能根据其特征,以此提出解决办法,那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及对策有什么呢?

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

1、厌学、叛逆表现明显

孩子的内心冲突更加剧烈,这时候性别特征已经成熟,表现在浮躁、谈恋爱、叛逆、自我中心倾向明显,过分注重自我形象,拒绝接受不良评价。存在厌学,排斥学习现象,有些还会逃避学习,外出上网,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,走向不好的道路。

2、情绪两极化

青春期孩子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,如获得成功或取得良好的成绩,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;如果遇到失利和失败,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。这两种情绪也就会常常交替出现,一时激情满怀,一时低沉沮丧,对孩子的心理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。

04-20 阅读全文>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30198号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