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家庭教育吧  >  问答中心  >  初三下学期不想读了怎么办

初三下学期不想读了怎么办

2025-03-31 09:38 19

已有1条回答

孩子选择在初三时刻不想上学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。成绩差,上课听不懂,最后冲刺阶段是不是压力过大,学校的考试过多,和同学有什么矛盾,受其他同学的影响等。建议家长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,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,只有这样,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。

初三下学期不想读了怎么办

1、找到原因

初三孩子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,必然有原因,只有找到原因并解决它,才能消除孩子的问题行为。如果只想简单直接地纠正行为,而没有解决行为产生的原因,那只会引起孩子对家长们的抗拒心理,将孩子越推越远。因此,当孩子出现不想读书的想法时,家长们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,听孩子不想上学的想法、原因,听孩子上学是有什么困难。

2、多肯定孩子

初三孩子们都是希望获得父母的肯定,以此不断建立自信心。因此家长们需要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,只要孩子真的努力了,家长们都尽量给予孩子,积极正向的反馈。一句表扬、一个微笑,都会强化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,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。对于孩子学习以外的表现,比如兴趣爱好等,表现优秀的地方也应该给予肯定,鼓励自己的孩子。

3、调整好情绪沟通

家长不能孩子不上学就火冒三丈,或者是上来就打,即使是有的初三孩子很不听话,那也是子不教父之过。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只有心平气和,才适合坐下来和孩子沟通、解决问题,光靠吵或者打骂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,相反只会让问题更严重,甚至最终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局面。

4、跟老师交谈

作为家长,这个时候应主动找老师交谈,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也讲给老师听,因为老师可能还不知道,初三孩子忧虑的原因。老师知道后,三方一起讨论,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一个关心、体贴的好老师对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,所以你应毫不犹豫地在老师面前,多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一点特殊关照,这可使你的孩子顺利度过难关。

初三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有哪些

1、学习压力过大

初三是一个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,学生需要应对各种考试和考核,不断地学习和进步。而一些家长和老师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,会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,让孩子感到无法承受。这种压力会导致初三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。

2、学习方法不当

初三阶段,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很大,而且学习内容也比较难理解和消化。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就容易出现学习疲劳和厌学的情况。例如,一些孩子可能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,导致记忆负担过大,难以坚持下去。

3、家庭环境问题

家庭环境也会对初三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。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,或者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,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助,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。

4、网络游戏成瘾

网络游戏是现代青少年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,但如果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,就会忽略学习和成长,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厌学情况的出现。

5、心理问题

有些孩子出现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,例如焦虑、抑郁等。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学习能力,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。

家长如何陪伴初三的孩子

1、多关爱孩子

很多孩子叛逆,会故意做一些事情,比如故意考试成绩差,故意去打架,故意跟同学闹矛盾等等,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,孩子表现的越差劲,家长就会越关注孩子,这也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概念,那就是,只要我犯了错,就会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,从而为了引起注意,就会继续犯错。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内心的对爱的渴望,给予孩子关心关爱,这样才不至于孩子为了引起家长注意而叛逆。

2、尊重孩子

初中的孩子叛逆,最多的原因就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。很多孩子认为,到了初中,我就是长大了,这个家里应该出现我的声音,但是父母往往还认为孩子还小,什么事都不跟孩子说,包括孩子的兴趣班,孩子都做不了主。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转变一下自己的思想,有什么事跟孩子商量着来,一些大事儿上,也让孩子参与讨论,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,有一种自己确实这个家里一份子的感觉,这样才不会去叛逆跟家长对着干。之前我不懂如何尊重孩子,对孩子特别没耐心,只要不按照大人说的做就觉得他不听话而打骂他,这样管教孩子基本徒劳无功,在高途美好家庭学了好多家庭教育技巧之后,终于知道怎么跟孩子正确相处,孩子不再像之前一样对立和不服管教,现在我跟孩子更像是朋友的关系!

3、学会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寻求答案

想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,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,深入孩子的内心去沟通,是最能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个方法,切记,家长在沟通时,不要以家长的身份去压制孩子,而是与孩子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,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不满,家长不要去打断孩子,要学会倾听,多跟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,很多问题,沟通都是可以解决的。

4、帮助孩子减少学习负担

父母都有:“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”的想法,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,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还要进行他们不愿意的培训,使得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松。

5、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

随着孩子的成长,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。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;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,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。给孩子一定的自由,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,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父母。

6、行为上让孩子感受到平等、明主。

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,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,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,缓和、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,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,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。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、过分的父母尊严。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,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,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,这样,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。

7、心理上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、信任、尊重。

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,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。作为父母应理解、信任、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,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,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。

8、良好的沟通一定有两个必备的条件:统一的认知和同频的情感。当孩子的认知跟家庭和周边的学习环境相符,情感处于同频状态,那么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一定是事半功倍。反之,叛逆就会越来越严重。陪伴和引导孩子的独立性,是建立统一认知和情感同频的最好办法。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30198号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