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条回答
孩子不想上学,这得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,多同孩子沟通交流,你只有找准问题的原因加以引导才行,孩子上学每取得一点进步家长都要进行肯定、鼓励、表扬,严格要求是应当的,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帮助教育,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责备让孩子对上学产生逆反心理,记住孩子是夸出来的,要辨证的对待孩子的进步和不足。
不上学的孩子怎么引导
1、应该对孩子表示同理心
其实孩子向父母吐露心声,往往是希望能够获得安慰和鼓励,从而推动他们重拾信心。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听懂他的言外之意,就一通数落或者打骂,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,从此怕被责罚而不敢说心里话。当孩子向爸妈吐露心声的时候,爸爸妈妈不妨放下架子,表示理解,跟孩子产生共鸣。
2、跟孩子一起找出原因,协商解决办法
当你听到孩子主动谈及某个话题时,不妨把谈话的主动权交给他,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,比如不想上学的原因有很多,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大,有的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好,有的是因为老师喜欢体罚学生,只有找准了源头,爸妈才能“对症下药”,跟孩子协商解决办法。
3、挖掘学习动机
家长需要从孩子日常点滴中发现孩子闪光点,多鼓励孩子,激发孩子的兴趣,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。
4、给予方法指导
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学好,但却缺乏正确的方法,久而久之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,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。有些孩子和同学、老师相处中有障碍,成了孤家寡人,从而逃避上学。家长要对孩子学习方法、人际交往技巧进行指导,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环境。
5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
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竞赛,诗歌朗诵、琴棋书画、手工制作、体育竞技等,都可使孩子一展身手。在培养孩子爱好的同时,把活动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转移到课业学习中来,有利于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。
6、家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一个赞许和鼓励
使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的欣喜,他们的自信心会大为增长。一段时间之后,当孩子对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的时候,厌学心理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孩子不想上学是为什么
没有远大理想,缺乏主管学习动机
纵观教育各个阶段,初中阶段厌学现象是最严重的。这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。
初中阶段的孩子(12——15岁)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高峰的青春期,觉得自己已经长大,强烈渴望自由,但因为心理并未跟着身体同步成长,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网络游戏、社会青年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和诱惑,再加上人生价值观还未形成,没有对外界环境正确的判断和认知能力,对未来人生和前途没有深刻体会,缺乏主管上的学习动机。但又有强烈的逆反心理,听不进师长的意见,所以很容易厌学。
学业繁重
必须承认,现在的孩子无论小学还是中学,为了就读好的学校,学业任务都很繁重。再者,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,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杰出优秀的。
有的家长利用一切假期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班、学习班。导致那些本该属于孩子的童年快乐荡然无存。这不但造成了孩子承受巨大的无形压力,而且有可能使孩子厌学。
物质生活丰富
当今的孩子都是从小在物质生活优越的环境里成长,没有危机意识。当一个人啥也不缺的时候,他干嘛还那么拼命呢?
记得我小时候,为了拿到学校奖励给第一名学生的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,会熬夜苦读。
前几年教过一个孩子,他是单亲,跟着妈妈过,但是妈妈又有病,家庭条件特别不好。当时学校规定考的中考状元有5000元的奖励。那个孩子说“我一定要拿到那笔奖金,那样读高中就不愁了。”那年他果然以绝对优势的高分获得状元。
现在的好多孩子对于考试优秀奖励的物品,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的。能够刺激他们强大学习动机的东西很少。
家长的哪些行为会使孩子厌学
第一,过度压迫。
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施加过多的压力和期望时,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法承受。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,导致对学习产生厌烦和逃避。
第二,缺乏理解和支持。
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困难或不支持他们的努力,孩子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被忽视。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,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。
第三,过度溺爱。
雅方家庭教育的老师说:溺爱不是爱,而是对孩子的甜蜜的摧残。
过度溺爱孩子可能导致他们无法独立应对学习挑战。如果父母过度保护,为孩子减轻学习的难度,孩子可能会习惯于依赖父母,对学习产生厌倦和逃避。
第四,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。
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,强制孩子学习特定的内容,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法投入学习,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。
第五,缺乏适当的激励。
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激励,孩子可能会缺乏学习的动力。适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,但如果缺乏这种激励,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倦。
Copyright ©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30198号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