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家庭教育吧  >  问答中心  >  发现孩子偷东西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

发现孩子偷东西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

2024-11-26 16:15 1

已有1条回答

首先要保持冷静,不要过度反应或责备孩子,避免使用严厉的惩罚。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,并尝试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原因。

发现孩子偷东西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

1、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

虽说“自我中心期”是成长轨迹,但身为父母,我们不能对孩子的“贪得无厌”视而不见,要开动脑筋尽早帮孩子建立起“所有权”的观念,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。父母可以“以身作则”,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时,嘱咐孩子离开时归置好自己的物品,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纸笔,并告诉孩子要使用多长时间,征得孩子的同意,方可把物品带走,在归还时要向孩子说“谢谢”。

2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

培养孩子的自制力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。例如,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,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,而是告诉孩子,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。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,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。在生活中父母以身作则的告诉孩子。

3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

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,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、编故事等方式,例如:给孩子讲“拾金不昧”的故事等,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。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,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,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。

4、让孩子承认错误

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,要让他还回去,并且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,要承认自己的错误,向别人道歉,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担当,并且会有效的杜绝孩子以后犯类似的错误。

5、和孩子沟通教育

发现孩子将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,不要用偷这样的字眼,这些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的,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将别人的或者公共的东西带回家,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,孩子需要什么,应该告诉爸爸妈妈,只要是合理的要求,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的,这样孩子以后肯定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。

6、适当满足孩子需求

有些父母,平时对孩子要求太苛刻了,孩子想要的东西总是不买给他们,其实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,可以锻炼孩子的智力,也是孩子快乐成长必须的,父母不必对孩子要求那么苛刻,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好拿别人的。

孩子为什么会偷拿别人的东西

1、没有所有权的概念

孩子往往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突出。只要身边的东西是他喜欢的,他就对别人喊:“这是我的,不许动!”而他看到别人有他喜欢的东西,也希望据为己有。而且他们往往分不清“所有权”这个概念,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想当然。有时候,孩子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想法,即使是别人的东西,“我只是想和他们玩玩”,就像自己的玩具一样,不需要告诉别人,结果就变成了“偷”

2、希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。

有些孩子知道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,但看到别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,总希望自己也能有,但父母并不买账,只好“偷”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被发现。

3、侥幸心理作怪。

有时候孩子知道偷别人东西是不对的,但还是会记得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占别人便宜。我觉得我只是偷偷拿一个,不会被发现。比如东东,去朋友家玩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积木,很喜欢。我觉得如果我自己“拿”一两个,我的朋友们就不会发现了,所以我很自然地“拿”了一些回家。

4、表现出自己的勇敢。

有些孩子总是愿意在同龄的孩子中表现出自己的勇敢,所以他们尝试这种冒险的偷窃行为,以证明白姬的勇敢无畏。然而,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“勇敢”行为是错误的。

5、模仿同龄人

可能你身边的孩子偷东西,让他们模仿,这就是他们偷东西的原因。这些需要和孩子交流,或者更经常观察孩子和孩子的朋友,总会因为幼儿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而去模仿别人。

父母要不要给孩子零花钱?给多少合适?

按周或者按月给,每次给固定的量。如果孩子刚开始学习管理零花钱,最好按周给,避免孩子一下子把钱都花光了,在下一个“领薪日”到来之前等待的日子过长。孩子领到零花钱后,我们要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,把钱分成三个账户来管理:储蓄账户,消费账户,分享账户。

同时,我们要跟孩子列个清单,清楚说明孩子的零用钱所覆盖的支付内容有哪些,让孩子知道。

孩子刚开始管理零花钱,都喜欢马上花光才好。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要干预他,因为那是孩子的零花钱。而且在不干预的情况下,孩子的进步反而更大。当孩子一下子花光所有零花钱之后,我们可以鼓励一下孩子“等到下一个领薪日”,而不要轻易借钱给孩子。这样孩子就能很快从这种煎熬中,慢慢学会合理运用零花钱。

如果遇到特殊情况,例如孩子的零花钱包括了吃饭的费用,现在因为花光了所有的零花钱,连饭都吃不上了。我们可以酌情借钱给孩子度过难关。但是借出的钱需要从以后的零花钱里分期扣除。或者我们可以不借钱给孩子,而是给孩子一些机会去赚取。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30198号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