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条回答
作为父母亲,为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,首先应该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,并且培养的动手动脑的能力。让孩子多读书,广泛地猎取各方面的知识,多学习一些才艺,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手工作品。孩子自信自立,知识丰富,多才多艺,就是最好的自己。
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
1、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
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,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“我自己”,自己拿小勺吃饭,自己搬小凳子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、洗脸洗手,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、洗袜子,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,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,自己洗碗。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,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,并支持、鼓励他们:“你只要好好学,一定能做好!”千万不能泼冷水:“你还小,干不了!“
2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
家长的过分宠爱,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,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,完全依赖他人。因此,父母、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,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。
3、尊重孩子
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,要认真听孩子讲话,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。孩子吃饭不要硬逼,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。不要当众手指责孩子“不争气”、“笨蛋”、“没出息”等,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。事实证明: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,大多待人友好、懂礼貌、举止大方、自我独立意识强。心理学家认为,这是孩子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。
4、不要过度保护孩子
欧美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,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。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,极少与父母同住。孩子学走路时,跌倒了,就让他自己爬起来。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。
5、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
让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,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。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,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,要尽量游戏化,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。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,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。独立性和勤劳、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,只有爱劳动,不怕艰苦,才能够独立起来。
6、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
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,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,即使孩子做得不好、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。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,习惯于包办代替,习惯于指手画脚,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,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,铺平道路。这种态度和做法,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,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。
7、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
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,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,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,而且还会自己做事。例如,怎样择菜、洗菜,怎样扫地、擦桌子,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。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、交往等各个方面。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,自己去和同伴交往,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,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。
8、让孩子自己决策
自己决策是独立决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,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。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,自己去决定。玩具放在什么地方?游戏应该怎样布置?和谁玩?玩什么?这些孩子的事,家长不要作决定,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,想办法,作出决策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,引导孩子判断,但不要干涉,更不要包办、代孩子决策。
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呢
给孩子机会,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做主
带孩子出去玩,在游乐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,该回家了,妈妈喊孩子走,可是孩子不肯走,不管妈妈找出什么原因跟孩子说现在必须要走,孩子都不听,然后妈妈发火了,孩子只能在哭闹中被妈妈拉着离开。
我和我儿子几乎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,每次都能愉快的离开。为什么呢,因为我每次感觉该回家的时候,都会跟他说我们该回家了,你说是现在走呢,还是再玩5分钟,或者10分钟也可以,当然他会选10分钟后。10分钟我们都能愉快的离开。
因为是他自己选择的,他是听他自己的话,按照自己意愿去做的。所以是乐意的,是主动的。可是按照妈妈的决定,他是被迫的,是妈妈逼着他干他不愿意干的事儿,他要反抗,他很难过。
我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包括孩子也是。因此,我们每个人从小开始内心都有独立自主的意识,我们做父母的要做的就是让这种歌意识在孩子身上萌芽,生长,开花结果。
给孩子机会,让他去体验去尝试,去亲身经历
孩子要自己吃饭,你嫌他弄的到处都是,你怕他吃不饱,所以总是跟在后面追着喂;孩子想自己刷牙洗脸,你说他刷不干净洗不干净,于是你来;孩子想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,你说不行,你急于告诉他更好的方法。我们总是阻止他去体验,去尝试,去实践,我们总是不相信他可以,他能做好,那他又怎么去独立,又怎么去自信。
成长是体验的过程,不管是犯错还是失败,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。试想一下,我们是如何学会很多事情,如何把它们做的越来越好,如何依靠自己活的更好,不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,不断的发现,然后再不断的去尝试,不断的进步吗?
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
一是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,父母要为孩子负责。
在农耕时代的背景下,家庭里面是要有一个权威、一个大家长的,教育的理念就是孩子们要听话,要顺从。
因为所有人的吃喝用度都要靠家长提供,自己是没有办法挣到钱的,父母为孩子承担一切,孩子对父母感恩。这是当时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理念。
二是父母可以对孩子堂而皇之地使用暴力。
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,暴力是很正常的,人类是靠暴力“起家”的,我们靠着暴力才成了地球之王,所以孩子不听话就是大逆不道,打是非常正常的。
三是丛林原则下产生的比较意识。
前面说过,在资源匮乏的时候,人们才会有丛林意识,“如果你比我强壮,我争夺资源的能力就不如你,那我可能就会饿死”。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就会去比较,“我不能让他超过我,我要超过他,我要比他强大,我才可以活着”。
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势,互相不再影响,人和人之间不用你死我活地去比拼,大家可以共赢。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更新,很多父母总是会说,“你看人家孩子学习多好,你看你就不如人家”。这是老祖宗的基因里带来的丛林意识在作怪。
四是父亲养育的缺位和隔代养育。
农耕时代的特点是男耕女织,男人的体力比女人强,要在外面耕种,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身上,所以父亲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是缺位的。现在有一个词叫丧偶式育儿,这其实也是我们老祖宗的传统留下来的。
五是教育的功利性和人的工具化。
农耕时代的人是很苦的,没有工具和机械,为了生存,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两个:一是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,听话、吃苦耐劳,成为一个农业工具,有能力做繁重的农活;二是成为统治者,跳出农门去做官。
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,而是为了考试,为了竞争,功利性很强。而人喜爱自由和快乐的天性是不允许存在的,所以在农耕时代,人类的教育理念是很落后的。
Copyright © 2015 -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30198号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