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家庭教育吧  >  问答中心  >  不想管孩子了孩子太让我失望了

不想管孩子了孩子太让我失望了

2024-10-28 11:33 91

已有1条回答

现在想不管了,任其发展,以后能成什么样子,就成什么样子,学习不好就早下来干活。其实这样做法是不对的,而且是大错特错的。是因为家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而把问题归结于孩子,一切都是孩子的错误,其实,孩子肯定有错,但是更多的错误应该是在于家长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些教育经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不想管孩子了孩子太让我失望了

学会宽容孩子

宽容可以减少压力、降低血压、避免愤怒、失望的情绪和伤害,它会提升积极的心态,满怀希望,心存怜悯,增强身体的活力。

换位思考

父母正确引导孩子子在叛逆期时要做到换位思考。当孩子子产生反抗心理,父母要站在孩子子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原因。多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做出这样的行为,背后的动机是什么。

平等对待

父母要开始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,平等对待,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,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、安慰,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。

有效沟通,最忌唠叨不停

有位教育家曾说: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,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,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,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,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。我感到深以为然,因此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音调,只有跟孩子产生共鸣,沟通才有效果。

父母跟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有耐心,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在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和孩子起正面冲突,遇到这种情况,父母可以选择冷处理,等孩子情绪稳定时再跟孩子讲道理。

加强与孩子的联系

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,从生活上关心她,从感情上亲近她,从心理上理解她,拉近与孩子的距离。

同时,家长还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,及时全面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,并定期向学校老师通报学生在家的情况,避免学校与家长之间出现监管“盲点”,要逐步形成家庭、学校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“的网络。

父母如何放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

父母想要在教育孩子中放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,则必须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:

1、信任感,是让孩子愿意听的第一步。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感,不要急于否定。父母经常说话不算数,“轻易地承诺,迟迟不兑现。”

诚信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“养料”,一旦父母失信,失去的是孩子的信任感。

2、依赖感,是开启亲子交流的钥匙。

要让孩子学会独立,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,都要独立自主,不能依靠,不能依赖。

在孩子的早期,要给到孩子足够的依赖,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。

3、权威感,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感。

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一点威信都没有,对孩子压根就没有一丝紧迫感,父母无原则的溺爱,无原则的退让,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权威,没有威信,如何在孩子面前说教?

4、自我教育,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榜样,用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。

在日常生活中,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,用自己的作为去影响孩子。孩子在做作业,你在旁边读书比你在看手机玩游戏的影响力大得多,让孩子看到你的行动胜过你的千言万语,说得再多不如你的行动。

如何正确培养孩子?需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

第一、自主需求。

在培养内在动机的三要素中,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。激励孩子(或成年人)的最好方法,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。有数百项研究发现,在学校、家庭和企业中、解释为什么任务很重要,并在执行任务时尽可能多地给个人提供选择自由,都能比奖励或惩罚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。

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,他们的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。帮助你的孩子发展这种自我激励,是一件你最值得做的事,通过询问他们都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,就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选择。

第二、胜任力。

许多父母认为只要他们的儿子或女儿专攻数学或足球,那他或她的内在动机就能发挥作用。

其实,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,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,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,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“我最棒!”的奖杯,这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。

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,就是要多多支持我们的孩子去发展胜任力。要记住,你不能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,任何这样做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。

第三、归属感。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,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的纽带。

当孩子感到与你之间也有这种纽带,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,他就会告诉自己,“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,而不是我考多少分”,如此一来,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。

自我决定论把这称为“整合调节”,指的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,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,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。

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,孩子本人很可能已经非常不是滋味了,请多一点同情地表达:“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,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,如果你愿意的话,我很乐意跟你聊聊,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。”

当你体现了同情(满足归属需求),之后顺带要告诉他,还有能提高的空间与手段(满足胜任需求),并以“如果你愿意的话,可以…”结尾,让孩子感觉能自己做主,孩子就会信赖你,也会重新鼓起勇气面对新的挑战。

不让孩子在“能做什么”上有主动性,他们自然会在“不该做什么”上有极强的创造力。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,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,来毁掉自己的生活,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“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”。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30198号-41